观开江探水文 品鱼宴赏民俗

内容摘要【文化中国行】◎本报记者 朱 虹    谷雨时节,松花江初醒。4月16日的哈尔滨大剧院江畔广场上,萨满鼓声如春雷叩响江面,2025哈尔滨市开江民俗文化周的大幕就此拉开。当“渔把头”浑厚的《开江赋》在江风中有力回荡,“开江澄鸿,釉栌千里”的古

【文化中国行】

◎本报记者 朱 虹

    谷雨时节,松花江初醒。4月16日的哈尔滨大剧院江畔广场上,萨满鼓声如春雷叩响江面,2025哈尔滨市开江民俗文化周的大幕就此拉开。当“渔把头”浑厚的《开江赋》在江风中有力回荡,“开江澄鸿,釉栌千里”的古老意象,正与现代都市的脉搏同频共振。

    古老传统立体还原

    “开江民俗文化节最早可追溯到1000年前契丹人建辽时期。当时,每到开江时节,契丹族都要进行神秘的祭江大典,以此祭奠江中的神灵,表达对母亲河的恭敬和热爱。”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哈尔滨体育学院教授张贵海介绍,随着流域生态的变化,单独捕鱼活动逐渐消失,而这种开江活动却被保留下来,成为一种节日或者生活仪式。

    舞台上,承载着松嫩平原风雪记忆的纹饰,经现代工艺复原后更显神秘,与舞美展现的“晒网”“醒纤”等场景交相辉映。

    探江人手持水文图疾步登场,将人们的思绪引向松花江流域特有的“探水文”民俗。江面初融时节,渔民需探清航道深浅、鱼汛动向,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化作探江图上跳动的波纹。恰值谷雨,这幅用脚步丈量出的水文密码,既承载着“潮平岸阔”的丰收期许,又隐喻着城市发展的时代浪潮。

    “开江喽——”“渔把头”高呼传统开江号子,与台下观众和鸣呼应。舞台后方,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渔船队伍迎面开来,“渔把头”随即撒扔春天第一网。“捕头鱼”习俗自辽金绵延至今,渔民以头鱼祭天地、谢江神,更将这份春日的鲜味化作全城共享的欢宴。当舞台表演与江上实景捕鱼无缝衔接时,“捕头鱼、福满仓”的喜悦场景被立体还原。

    在江畔非遗体验区,文化根脉正在年轻血液里复苏。盛满开江水的陶缸前,孩童们踮脚净手的模样,让市民张女士很是感慨:“孩子或许不懂‘取江水净手’的讲究,但摸到江水时眼睛都亮了。”她指向前方的非遗体验区,那里的国漆髹涂技艺、蛋雕、黑陶、木雕等近20个非遗项目,以多样形式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

    非遗技艺融合创新

    记者来到非遗体验区,看到冰雪雕技艺大师张伟洪正在用松花江的冰雕刻作品“年年有余”,黑龙江新时代好少年志愿服务队的小学生们正为游客介绍冰版画的创作原理。“冰雕和版画的结合就是冰版画。”中山路小学五年级学生王禹锡说。如今,张伟洪团队自研的储冰装备,让非遗技艺突破季节桎梏,在校园里播撒文化的种子。

    在不远处非遗江鱼宴展区内,人间烟火气正徐徐升腾。静卧展台的鳇鱼标本长近3米,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它的体型庞大,清朝时,经御厨烹饪成为皇帝的御膳。”福成厚集团新媒体总监韩静介绍。此次江鱼宴的30多道菜品包含了三花五罗十八子等多种鱼类,烹饪方式上不仅有传承的老味道,还有很多创新菜式。“现在,‘尔滨’锅包肉享誉全国,我们把鳇鱼肉做成了锅包肉,还把锅包肉包到水饺中。”韩静说。

    用开江水炖杂鱼,这是松花江给哈尔滨的馈赠。韩静掀开铁锅,蒸汽裹挟着江鲜的醇厚漫过人群。人们排队品尝炖江杂鱼。这些采用松花江的开江水烹制而成的江鱼宴,采用了最简单的烹饪方法,保留了黑龙江寒地鱼的原汁原味。

    到了非遗展示环节,一条1米多长的鲟鳇鱼非遗作品映入众人眼帘。它由桦树皮画、鱼皮画、麦秸画拼接而成。创作者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剪贴技艺黑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宝霞介绍,这幅作品首次将黑龙江3个非遗技艺进行融合,以鱼跃龙江风调雨顺的主题,表达龙江腾飞、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夕阳将江面染成琥珀色,百人合唱的《大开江》旋律在江面激荡,惊起成群江鸥。这座因江而生的城市,正在用春潮般的活力证明:守护传统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文化遗产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华。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