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敬谱
“安徽检察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正式上线,不仅是一项技术应用的突破,更是安徽检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近日,在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上线仪式上,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宋文娟说。
作为全国检察机关首个全省上线使用的人工智能助手,安徽检察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依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国产化算力平台和法律行业推理大模型打造,目前在盗窃、交通肇事、故意伤害、危险驾驶4类常见案件中已实现智能化全流程辅助。
采取“点穴式”设计
“案多人少”一直是困扰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的突出问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行动,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把握机遇,将人工智能应用探索纳入数字检察战略,组织开展检察科技创新工程。
“202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成立攻关课题组,联合科大讯飞,邀请办案经验丰富的基层一线检察官、功底扎实的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研发。”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鲁建武介绍。
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工作前景广阔,但具体如何赋能,没有先例可循。鲁建武说,经过深入探索,研发团队明确了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的设计原则和思路:一方面,坚持“业务主导、场景驱动、安全可控”原则,严防陷入建、用“两张皮”的怪圈;另一方面,聚焦“辅助”定位,采取多场景“点穴式”设计、干预型生成式赋能、整体化无缝式对接的思路。
具体来说,“点穴式”设计,即在办案流程节点上配备功能相对简约的人工智能工具。干预型赋能,是指将人工智能功能拆解为数据提取、语义分析、总结归纳、知识查询、文稿润色等多项功能,再附着到21个步骤上,每步均需检察官干预确认。无缝式对接,即直接嵌入检察办案系统,让检察官办案时能随时使用。
与此同时,研发团队梳理100余册检察办案参考资料,提取5000余件办结案件电子卷宗,经脱敏处理后进行数据标注,依托科大讯飞“飞星一号”大模型训练平台,集中强化学习训练,形成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2月8日,经过研发团队4个月努力,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0.1版本诞生。此后,团队又进行了10次迭代升级,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1.0版本正式走向应用。
赋能效果超出预期
在具体应用方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分两个阶段启动试点。第一阶段,从2月8日开始,选择27个基层院进行小范围试用,解决500多个问题,达到基本好用。第二阶段,自3月7日开始,扩大范围试点,安徽全省79个检察院参与试用,达到好用稳定。
两个多月的试用发现,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赋能效果超出预期。“审查案件和撰写文书时长缩短50%—70%。1件盗窃刑事案件,审查卷宗和撰写报告的时间从过去的8小时至3天,缩短到现在的4小时至1天,办案效率大幅提升。”鲁建武说。
在上线仪式现场,一位检察官现场演示了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一个上百页的刑事案件卷宗,经过人工智能助手的“抽丝剥茧”,很快就可以实现精细化编目、自动化分类、动态化入库,根据“八大类证据”分类构建证据链条,让卷宗阅读更流畅。
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应用后,传统司法办案工作中过度依赖检察官个体经验、重复劳动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截至目前,安徽省人民检察院系统已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成功办理案件2400余件。“接下来,安徽省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加大检察智能化建设力度,拓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以检察技术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服务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宋文娟表示。
0 条